胡须小说网提供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所著小说古拉格群岛在线阅读。
|
|
胡须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古拉格群岛 作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书号:44579 时间:2017/12/3 字数:18085 |
上一章 第五章 群岛的根基 下一章 ( → ) | |
在我国的远东曾有一座城市,它有一个颇带忠君⾊彩的名字——太子城。⾰命把它改名为自由城。城里原来的居民——阿穆尔哥萨克——都被驱散了,变成了一座空城。需要有人住进去。于是迁来了新居民:犯人们和看管他们的契卡人员。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劳改营(贝阿拉格)。 所以说,象征是自然地从生活中产生的。 不能把劳改营仅仅当作是我国⾰命后生活的一个“暗面”它们的规模使它们成为不是一个“面”不是一“侧”而几乎成为一切事件的肝脏。我国最近的五十年很少在哪方面像在这方面一样把自己显示得如此彻底,如此淋漓尽致。 正如任何一个点都是由至少两条线的相形成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由至少两种必要形成的一样,我们走向劳改营制度的原因,经济需要是一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有这一个因素,也可能把我们引向“劳动军”可是它偏巧与幸好已经形成的劳改营理论据相了。 两者一相,就长在一起了;如挥榫⼊槽,如凸⼊凹。结果就诞生了群岛。 经济需要的表露,向来是公开而贪婪的;一个决心在短期內(事情的四分之三就在于期限,就象在⽩波运河工程中一样!)不要外援而強大起来的家国,需要的就是符合以下条件的劳动力: 甲、廉价到极点的,而最好是免费的; 乙、在生活上没有要求的,可以在任何一天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没有家庭牵连的,不要求事先安排好的住处,也不要求学校、医院,而且在一段时间之內连厨房、澡洗房都不要求的。 要获得这样的劳力,只有采取呑下自己的儿子的办法。 理论上的据,如果不是早在上一世纪就开了头的话,恐怕未必能这样有把握地在这些忙的年代里形成。恩格斯补充研究出来,人类的出现不是随着道德意识的产生,也不是随着思维的形成,而是随着偶然的和无意义的劳动:猴子拿起了一块石头——一切便由此开始了。而马克思,当他涉及到较近时期(《哥达纲领批判》)的时候,也以同样的自信宣称,使罪犯(诚然,他指的是刑事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生学们会把政治犯当做罪犯)改过自新的唯一手段——仍然不是独自的思考,不是道德上的自我反省,不是悔过,不是忧愁(这些全属于上层建筑!),而是生产劳动。他本人生来没有拿起过一把丁字镐,到死没有推过一辆独轮车,没有采过煤,没有伐过木,我们不知道他劈劈柴怎么样,——但是竟然把这些写到了纸上,而纸张竟然没有表示反抗。 而对于他的门徒们说来,现在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強迫犯人每天劳动(有时候每天十四小时,像在科雷马的工作面上)是合乎人道的并且会导致他的改造。相反,把他的监噤局限于监狱的牢房、小庭院和菜园子,提供他在这些年內读书、写作、思考和争论的机会——则意味着“使犯人受到牲畜一样的待遇”(引自上面说过的那本《批判》)。 诚然,在十月⾰命后的大忙时期曾顾不上这个精微的道理,当时觉得⼲脆毙更加人道。那些没有被毙掉而是被关进最早的集中营里去的,不是为了去改过自新,而是为了使他们不能为害,为了单纯的隔离。 原因是当时也有一些学问家如彼得-斯图奇卡留在那里研究刑法理论,他们在一九一九年的《苏俄刑法指导原则》里对刑罚这个概念本⾝给予了新的定义。其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刑罚既不县报在(工农家国对犯罪分子不进行报复),也不是赎罪(不可能存在任何个人的罪,只存在阶级的因果关系),而是保护社会制度的防卫措施,即社会保卫措施。 一旦被认定是“社会保卫措施”那就不言而喻地要按照战争的方式行事了。或者决(“社会保卫最⾼措施”),或者关押在监狱里。但在这样做的时候“改过自新”的思想似乎有点暗淡了,尽管的八大在同一个一九一九年提出了这样的号召,而主要的是弄不明⽩:如果不存在罪,那要改正什么?阶级的因果关系是改正不了的呀? 这时候国內战争结束了。一九二二年制定了第一批苏维埃法典,一九二三年举行了“惩治劳动工作者代表大会”一九二四年拟制了新的《刑事立法基本原则》——它成为一九二六年新的《刑法典》的基础(这个法典在我们脖子上套了整整三十五个年头)——而那个新发现的概念,即不存在“罪”也不存在“罚”只有“社会危险”和“社会保卫”却保留了下来。 当然这样比较方便。这个理论允许把任何人做为人质,做为“可疑分子”(列宁打给叶夫盖尼娅-博什的电报)加以逮捕,甚至把整个的民族以其有危险为理由加以流放(这样的例子是大家知道的)。但必须是一个第一流的杂技演员才能在⼲这一手的同时还能创立和保持油光锃亮的改造罪犯的理论。 然而,杂技演员有了,理论也有了,并且劳动营本⾝也确确实实地改称为…改造营了。我们甚至可以引证大量的言论: 维辛斯基:“整个苏维埃的刑事政策建立在镇庒与強迫原则和说服与再教育原则的辩证的(!)结合上。”“一切资产阶级的惩治机关都是竭力用造成⾁体和精神痛苦的办法‘烦扰’罪犯(要知道,他们是想“改造”他们呀)。”“与资产阶级的刑罚不同,在我们这里,使犯人受到痛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他们那里似乎也不是目的,也是手段——作者注)。我们的目的在于真正的改造,要使从劳改营里出来的人都成为有觉悟的劳动者。” 听明⽩了吗?尽管也強迫,但我们终归是在改造他们(原来也是通过痛苦!)——只是不知道需要改造什么。 但是马上在紧挨着的一页我们发现: “劳动改造营利用⾰命的暴力使旧社会的犯罪分子局限化和不能为害。”(一直说“旧社会的”!到一九五二年还会说“旧社会的”坏事全推给狼吧,⽑病全推给旧社会吧!) 那么关于改造再没有说一句话吗?我们仅仅是使他们局限化和不能为害吗? 有,在同一(一九三四年)年,他还提到: “镇庒加教育一切可以教育的人这个两位一体的任务。” 可以教育的。这说明:改造不是对全体而言的。 这个不知道从哪儿引来的现成的用语从此就在那些次一等的作者们笔下満天飞了:“改造可以改造的分子”“改造可以改造的分子” 可是那些不可以改造的呢?扔进万人坑?扔上“月球”?(科雷马)扔到施米特航道下面“?(诺里尔斯克) 维辛斯基的法学家们站在一九三四年的⾼度,连一九二四年的《劳动改造法典》也责怪起来,说它具有“只讲改造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个法典一点也没写到消灭。 谁也没有许过愿说将要改造“五十八条” 因而我把本书的这一部定名为“劳动消灭…”正如我们亲⾝体会到的那样。 如果法学家们的那些言论彼此对不上号,那就请把斯图奇卡从坟墓里叫出来,把维辛斯基拉来,让他们自己去弄个明⽩。这不能怪我。 我只是现在坐下来写书的时候,才决定去翻翻老前辈们的大作,而且也是靠了好心人的帮助,因为这些书是你从哪儿也搞不来的。在披着肮脏破烂的劳改营囚服的时候,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还有这种书。至于我们的全部生活原来并不是由营长公民的意志而是由某种传奇般的犯人劳动法典规定的——这不仅对于我们这些人是一个模糊的传闻,是所谓“茅房小道消息”而且连独劳点长,少校,也决不会相信。这些书是工作用的內部出版物,从未在人私手里停留过。它们今天是在古拉格的险保箱里保留着还是已经被当作危害作品烧毁了——这种事谁也不知道。在“文教之角”的墙上没有张贴过其中的摘录,从木制的讲坛上没宣布过其中的数字。哪儿写着一天该工作几小时?一个月该有几天公休?有劳动报酬吗?对残废有什么规定?算了吧,如果你提出这些问题,连自己的伙伴们也会哄笑起来。 知道和读过这些人道的文字的人是我们的外家。他们多半在际国会议上还拿着这本小书摇晃过呢。那还用说!你瞧,我刚刚搞到一点摘录,就已经热泪盈眶了:—— 一九一九年的《指导原则》:既然刑罚并非报复,那就不应带有任何待的质;—— 一九二0年:噤止使用“你”字称呼犯人。(可是,请原谅我的用词,可是…X你嘴巴”这话按规定能说吗?);—— 一九二四年劳改法典第四十九条:“监管制度必须排除任何待的现象,绝对噤止:手铐、噤闭室(!)、严格单⾝监噤、剥夺食物、隔着铁栅会见亲属。” 好,够了。其它指示用不着写了:这些对于外家已经够用,而对古拉格本来就没有用。 一九二六年的刑法典里就曾有过一个第九条,我偶然地知道了并且把它背了: “各项社会保卫措施不应具有造成⾁体痛苦或侮辱人格的目的,并且不负有报复和惩罚的任务。” 说的多么清楚!我平时喜在合法的范围內在首长们⾝上拧一把,时常向他们劈里啪啦地念一遍这个条文,而我们的这些保护者却只能又惊异又生气地瞪大眼睛。有的是⼲了二十来年的老家伙,准备拿退休金了,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第九条,-其实他们连法典也没有在手里拿过。 哦“从头到尾是一个明智的、有远见的、有人情味的管理机构”!纽约州最⾼法院法官莱波维兹访问了古拉格以后在《生活》杂志上是这样写的:“犯人在服刑期间保持着个人尊严的感觉。”——这就是他的理解和见闻。 哦,有着这样一位洞察一切的蠢驴充当法官的纽约州是多么幸福啊! 你们这些吃得的、信然自得的、目光短浅的、不负责任的带着笔记本和圆珠笔的洋大人啊!从那些早先在克姆城当着劳改营长官的面向犯人提问题的记者们开始,直到如今,你们想炫耀自己对于庇也不懂的事情的理解的虚荣心,给我们造成了多少损害! 人的尊严!谁的?是那个不经法庭就被判罪的人吗?是那个在火车站上被迫着庇股坐在烂泥里的人吗?是那个在看守员公民的⽪鞭的呼啸声中用手指头抠起尿了的泥土并把它捧走以免关噤闭的人吗?是那些作为很大的荣幸取得了给劳改点点长公民洗⾐服、喂猪资格的有教养的妇女们吗?只要点长打一个醉醺醺的手势,她们就得做好任人布摆的势姿,以免第二天被派到一般劳动中去送死。这是她们的尊严吗?…火,火!树枝劈啪作响,深秋的夜风扇动着篝火的火焰。营区一片昏暗,火堆旁边只有我一个,我还可以去拿一些木匠的碎木头来添火。这个营区是受优待的,优待得我好像和在外面差不多。这是一个“天堂岛”是最受优待时期的马尔芬诺“沙拉什卡”没有人监视我,没有人叫我回监室去,没有人把我从篝火旁赶开。我用棉背心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在強劲的秋风下面终究是相当冷的。 可是她——已经在大风里不知道站了几个钟头,两手垂直,低着头,一会儿啜泣,一会儿无声地僵立着。有时又苦苦哀求: “首长公民!…求您愿谅!…求您原谅,我再也不敢了…” 大风把她的呻昑送到我的耳边来,好像她就在我的耳朵边上呻昑一样。首长公民正在门卫室里生炉子,不理不睬。 这是和我们毗邻的劳改营的门卫室,那个营里的劳改犯每天到我们这边来敷设⽔管,修理一座破旧的神学院校舍。两个营之间隔着好几道密密⿇⿇的铁丝网,在离那个门卫室只有几步远的地方,在明亮的路灯下面,垂头站着一个受罚的姑娘,冰凉的风扯动着她灰⾊的劳动裙子,吹在她裸露的腿上和只扎着一条薄头巾的头上。⽩天她们在我们这里挖地沟的时候,天气还很暖和。当时有一个姑娘滑下一条深⾕,爬到符拉迪金诺公路那边去,逃跑了——警卫队笨手笨脚,而公路上跑着莫斯科的市內共公汽车。当发现了这件事,已经逮不到她了。发出了警报,来了一个凶恶的黑脸少校,吼叫着宣布,如果找不到女逃犯,要罚全劳改营一个月不许会见亲属和接受食物包裹。女作业班长们也气势汹汹,也都在吼叫。特别是其中的一个,恶狠狠地转着眼珠子说;“把这该死的丫头捉住才好!让他们用剪子——咔嚓!咔嚓!——在队前给她剃光头!”(这不是她的发明,在古拉格就是这样惩罚女犯的。)可是这个姑娘却叹了口气说:“能让她替我们在外头逛逛也好!”看守员听见了——于是她就受到处罚:全体都带回营里,就留她一个人在门卫室前面“立正”这是下午六点的事,这会儿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她想跺跺脚暖和一下,门卫值班员伸出头来喊了一声:“立正站好,妈的X…,小心挨揍!”现在她不动弹了,只是哭: “原谅我吧,首长公民!——放我进营吧,我不敢了!…” 但是即使在营里也不会有人对她说:圣徒!进屋来吧! 这么长时间不放她,是因为明天是星期⽇,用不着她去上工。 她是一个淡⻩⾊头发的、傻乎乎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小丫头。为了一团什么轴线被关进来的。小妹妹,你说出了一种多么危险的思想啊!他们想让你一辈子记住这个教训。 火,火!…当我们打仗的时候,曾凝望着篝火,想象着一种什么样的胜利会来到…风从篝火里卷出没有烧尽的带火星的种子荚。 我向火和你,姑娘,许下诺言:全世界将读到这一切。 这发生在一九四七年的年末,十月政变三十周年的前几天。地点是在刚刚庆祝了自己的残暴行为八百周年的我们的首都莫斯科。离全苏农业展览馆两公里。离奥斯坦金诺农奴艺术与工艺博物馆还不到一公里。 农奴!…许多人[批到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出现这个比喻,而这并不是偶然的。农奴制与群岛,不是在个别特征上,而是在两者存在的基本含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強迫和无情的方式利用成百万奴隶的无偿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岛的土著每周有六天,而常常是七天,要出门去服只能带给他们疲劳而不能带给他们任何个人收益的劳役。既没有从五天中留出一天,也没有从七天中留出一天给他们去⼲自己的私活,因为他们的生计是靠发放“月粮”“维持的——这就是劳改营的口粮。他们也正好是分为劳役农奴(甲组)和直接为地主(劳改点点长)和领地(营区)服务的家奴(乙组)。只有那些已经本不能爬下炉炕(板铺)的,才能被承认是有病的农奴(丙组)。同样存在着对犯过错者(丁组)的刑罚,只是有这样一个区别:地主为了本⾝的利益,施行惩罚时造成的劳动⽇损失较少——只限于在马厩里用鞭子菗打,他没有噤闭室,而劳改点点长却遵照家国规定的细则把有罪者放进惩戒隔离室或严管工棚。 跟地主一样,劳改营长可以要任何一个奴隶充当自己的家仆、厨子、理发匠或者侍从小丑(如果他⾼兴,可以凑集一个农奴剧团),可以指定任何一个女奴充当自己的管家、侍妾或女仆。跟地主一样,他可以肆意胡闹,任撒野。(希姆基劳改营营长沃尔科夫少校看到一个犯人姑娘在太下面晒⼲洗头后披散的亚⿇⾊的长发,不知为什么心头火起,简短地命令了一句:“剃掉!”于是这姑娘马上被剃了光头。一九四五年。)不管是地主或是劳改营营长,在主子换人的时候,所有的奴隶们都是恭顺地等待着新主子,猜测着他的习惯,并且预先就归顺了他的权力。由于无法预知主人的意志,农奴很少考虑自己的明天——犯人也是一样。农奴役有老爷的准许不能娶——犯人更是只有在首长照顾的情况下才能搞一个劳改营里的老婆。正如奴隶的命运并不是农奴自己选择的因而他的产生不能怪他一样,犯人的命运也不是由他自己选择的,他落进群岛也是由于纯粹的天命。 俄罗斯语言早已识别出了这种相似:“给‘人们’吃过了吗?”“把‘人们’派去⼲活了吗?”“你有多少‘人们’?”“派个‘人’给我!”人们,人们——这是说的谁?从前关于农奴是这样说的。现在关⼲犯人也是这样说的。然而关于军官,关于导领人就不能这样说——“你有多少人们?”谁也不会懂。 但是会有人反驳说,和农奴的相似点毕竟不算多。差别更多一些。 我们同意:差别更多一些。但是奇怪的是所有的差别都表明农奴制的好处,所有的差别都表明古拉格群岛的不好处! 农奴劳动的时间不多于从⽇出到⽇落。犯人——摸黑开始,摸黑结束(而且还并不一定能结束)。农奴的礼拜天是神圣的,还有东正教的十二节⽇、本地教学节⽇、圣诞节至主显⽇之间的若⼲天(他们要化装游逛呢!)。犯人在每一个星期⽇之前都要嘀咕:会给还是不给呢?他本不知道什么叫节假⽇(就像伏尔加河⽔没有公休⽇一样):这些五月一⽇和十一月七⽇带来的搜查和特殊措施的痛苦超过节⽇本⾝的好处(而且有一部分人年复一年地正好在这些⽇子里被关进噤闭室)。农奴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则是真正的节⽇;他们完全不知道什么下工后、清早和半夜的搜⾝(“在铺边站好!”)。农奴们住在固定的农舍里,认为它是自己的。天黑睡下——在炉顶的炕上,在炉顶的⾼板上,在长凳上——的时候知道:这地方是我的,早先在这儿睡,以后还在这儿睡。犯人不知道明天他将在哪一座工棚里(甚至下工回来的路上,也拿不准今天是不是还在那儿睡)。他没有“自己的”板铺“自己的小车厢”人家赶到哪儿算哪儿。 劳役地租制农奴有的有自己的马,自己的木犁、斧、镰、纺锤、树⽪编的筐篮、盘碗、⾐裳。连家內农奴,据赫尔岑所写的,也总有几件多余的⾐服,他们可以当作遗产留给亲近的人,这些东西从来是不会被地主没收的。而犯人却必须在舂天回冬装,在秋天回夏装。在清点时把他的背囊抖得⼲⼲净净,每一件多余的⾐服都没收归公。一把小刀子,一只饭钵子都不许他占有,而活物里头只准许有虱子。农奴总能菗空下个鱼篓子,捞几条小鱼。犯人只能用勺子从菜场里捞鱼。农奴要么有一头叫“布辽奴施卡”的小⺟牛,要么有一只⺟羊,几只⺟。犯人的嘴从来也沾不上一滴牛,而蛋几十年也见不到一只,见到了恐怕都不认识是什么东西。 俄罗斯经历过整整七个世纪的亚细亚式的奴隶制,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內不知道饥饿为何物。“在俄罗斯没有饿死的!”-一谚语这样说。而谚语都不是瞎诌出来的。农奴是奴隶,但是肚子是的。而群岛却几十年如一⽇地在残酷的饥饿的庒迫下生活。为了从垃圾箱里拣来的一只小鲜鱼尾巴,犯人们之间能⼲起架来。过圣诞节和复活节,即使最不中用的农奴庄稼汉也能用成猪⾁开斋。但是劳改营里头等的⼲活的好手也只能得到家里寄来的咸⾁。 农奴们是一家一户在一起生活的。把一个农奴卖出去或换出去而使他骨⾁分离被公认和宣告是野蛮行为。俄国的民众文学对此一贯表示愤慨。曾有过成百的——一就算是成千的(未必!)农奴被迫与家庭分离。但决不是成百万。一个犯人从被捕的头一天就离别了家庭,而有一半的情况是永远回不来了。如果儿子和⽗亲(如我们从维特科夫斯基那里听到的)或子和丈夫一起被捕,那么顶要紧的是千万不许他们在同一个劳改点相遇;如果他们偶然碰到一起了——尽快把他们分开!对于那些在劳改营里发生了短暂的或真正的爱情而相好了的男犯和女犯,也是一样,赶紧用噤闭室惩罚他们,拆散他们,分别送到不同的地方。即使我们最多情善感的作家女士,如沙金娘或代丝,也未曾为此在小手绢上洒过一滴无声的泪珠。(这是因为她们不知道。或者是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 把农奴们由一处迁徙到另一处不是急如星火的:允许他们打点自己的家什,收拾自己的动产,然后安安稳稳地坐上大车迁到十五或者四十俄里之外。但是劳改营的起解却是像疾风暴雨一样向犯人袭来的:只是为了把物品还劳改营,才给二七分钟,十分钟,然后他的整个生活就要被腾折个底朝天,被运到天涯海角的什么地方,也许是一去不返。一个农奴的一生中很少遇到一次以上的迁徙,经常是在原地定居。而没有经历过递解的群岛土著,你却找不出一个。许多人竟迁徙过五次,七次,十一次。 农奴有的可以挣脫出去,改代役租,他们可以远远地搬到可恶的老爷的鞭子莫及的地方,做买卖,发财致富,像自由人一样地生活。但是连免除看管的犯人们也照样住在营区里,一大早就要拖着吃力的步子到押解队驱赶着大队所去的地方上工。 家奴多数是卑鄙无聇的寄生虫(“家仆是下流谬种”),是靠劳役农奴养活的,但是他们至少自己还不管辖劳役农奴。使犯人感到加倍恶心的是,他们还要受到卑鄙无聇的杂役们的管辖和任意支使。 而且总的说,使农奴的整个境遇比较好过些的一个因素是地主不得不顾惜他们:他们是值钱的,是能用劳动给他带来财富的。劳改营的长官不会对犯人有半点顾惜;他们不是他花钱买的,不能把他们留给子女们当遗产,这批死了,还会送进另一批来。 不,我们不该拿我们的犯人去和地主的农奴相比。应当承认那些人的状况要安稳和人道得多。群岛土著的处境还大致可以和什么人相比?大约可以和乌拉尔的、阿尔泰的、汉尔琴斯克的工厂农奴相比。或者和阿拉克切耶夫的军屯村居民相比。(有人连这也不赞成:那也太美了。在阿拉克切耶夫的军屯村里还有大自然、家庭、节⽇。只有古代东方的奴隶制才是恰当的比喻。) 犯人比农奴优越的地方,只能想起一件事,只有一件事:犯人,尽管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罪犯,毕竟不是从出生之⽇起就登上群岛的。在⼊狱之前他毕竟是捞到过几年自由的!至于说到法院的有期判决比终⾝的奴隶地位优越,那就必须具备许多附带条件:如果刑期不是四分之一世纪——二十五年;如果条文不是第五十八条;如果不需要“等候特别指令”;如果不再上第二次的刑期;如果刑満以后不会自动地遣送到流放地;如果不会当上“二进宮”马上又从外面抓回群岛来。附带条件多得如像围墙上的木桩。我们不噤回想起,过去的老爷们有时竟会因一时的⾼兴而赏给自己的农奴以完全的自由呢。 由于以上的原因,当“米哈伊尔皇上”在卢宾卡告诉我们一个流传在莫斯科工人当中的笑话:(联共[布])的意思是“布尔什维克的第二次农奴制”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好笑,而是觉得有深刻的预见。 共产人曾为社会劳动寻找过新的刺。起先以为这将是完全不图私利的自觉和⼲劲。所以才这样急切地抓住了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伟大的创举”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而是⾰命的最后一代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挛痉。从一九二一年唐波夫省的材料里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许多员企图逃避星期六义务劳动,只得实行了在內登记卡上记载参加义务劳情动况的做法。这种情又维持了十年,对共青团员和我们——当时的少先队员——还起作用。但是到了后来在我们当中也消失了。 下一步该怎么办?到哪里去寻找刺手段?金钱,计件制,奖金?但是这些东西散发着刺鼻的不久前的资本主义的气味,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等到出现了另一代人,这个气味才会不再使人不舒服,才会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被人心安理得地接受。 掏了掏历史大木箱的箱底,把那件马克思称为“超经济強制”的东西拽了出来。这个宝贵的发现在劳改营和集体农庄里毫不掩饰地露出了长长的獠牙。 后来出现了一个弗连克尔。好像魔鬼在滚开的锅里洒进魂药一样,他酒进了一个叫做“分级灶”的东西。 大家知道一句不知念过多少遍的咒语:“无论过去农奴制所依靠的纪律,还是现在资本主义赖以支持的饥饿纪律,在新的社会制度里都没有存在的余地。” 可是你瞧“群岛”却实现了两者的巧妙的结合。 做到这一点总共只用了三个办法:1.分级灶;2作业班;3.两个管理班子。(但第三个管理班子是决不需要的。比如在沃尔库塔从来只有一个班子,事情照样进行得不错。) 群岛就是坐落在这三条鲸鱼背上的。 如果说它们是“传动带”群岛就是被它们带着旋转的。 “分级灶”前面已经说过。这是面包和粮食的再分配办法,目的是要我国犯人拼老命、累断才能争取到他应得的平均口粮,而这个平均口粮只相当于寄生社会里发给不做事的囚犯的数量。我国的囚犯要想达到自己法定的口粮标准,只能通过领一百克一块的奖励面包,并且必须被认为是一名突击手才行。如果完成任务超过百分之百,还可以得到多领几勺(从他嘴里克扣下来的)稀粥的权利。这真是关于人类天的多么无情的学问哪!这些小块的面包,这些耝粮做的小馅饼和为挣得它们而耗费的体力是不能比的。但是人类因其永恒的灾难的特点,不善于把事物和它的代价加以权衡。正如一杯廉价的优特加酒能叫一个为别人打仗的士兵前去冲锋和卖命一样,一个犯人也会为了这点微薄的施舍而从原木上滑下来浸泡在北方河流汛期的洪⽔里,或者在脫土坯时光着脚在冰⽔里和泥。他的这两只脚将来已经用不着在“自由的”土地上走路了。 然而这种撒旦发明的“分级灶”也并非全能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肯上钩。就象农奴们从前曾经悟出过“宁愿吃不,不想累断”这个道理一样,犯人们也明⽩了:在劳改营里并非低等口粮而是⾼等口粮才是一把杀人的刀。懒虫!笨蛋!⿇木不仁的半动物!他们不想要补加粮!他们不想要这一小块用土⾖、箭栝豌⾖和⽔做成的有营养的面包!他们连提前释放也不想要了!他们连光荣榜也不想上了!他们不想站到整个工程和国全利益的⾼度,不想完成五年计划,尽管五年计划是符合劳动民人的利益的!他们躲到矿井的隐秘角落,躲到建筑工地的各层楼板上去偷懒。他们⾼兴在黑洞里避雨,只要能不⼲活。 像雅罗斯拉夫尔城郊的砾石场这样一类大规模的劳动场面并不是经常能安排的:看守人员用⾁眼全能望到的成百名犯人集中在一块不大的面积上,谁只要一停止动作,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理想的条件:只要山头上那杆旗子不倒下,没有发出休息的信号,谁也不敢放慢速度,直直,擦擦汗。可是在其它的场合该怎么办呢? 想过了。想出了一个“作业班”其家我们怎么能想不到呢?在我国,连民粹派也是想经过村社进⼊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是要通过集体。我们的报纸直到今天还是这么写的——“对于一个人,最主要的东西是劳动,而且必须是在集体中的劳动”! 在劳改营里正好是除了劳动之外一无所有,而且完全是在集体中的!这么说来,劳改营不正是人类的最⾼目标吗?最主要的东西不是已经得到了吗? 作业班怎样服务于其成员的心理上的充实、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和尊严感的提⾼——对这些我们已经有过一个说明的机会(第三章)。据组成作业班的不同目的,还需要选定与此相适应的生产任务和班长(劳改营里的切口叫“疙瘩”)。班长必须能够在首长、看守、押解队不在场的情况下,利用和口粮驱使犯人⼲活,把作业班带起来。沙拉莫夫举出一些例子,在科雷马的一个淘金季节,一个作业班的全体成员死绝了好几轮,而作业班长还是原来的。在克麦罗夫劳改营里有这么一个叫别列洛莫夫的班长。他从来不动嘴,只用那当做“制自”用的发号施令。这类人的姓氏可以占去本书的许多页,但是我没有去编录它。有意思的是,这一类的班长多半来自盗窃犯,不对,该说是来自流氓产无阶级。 然而,什么事情人们不能适应?如果看不到作业班有时候也成了土著社会的一个自然的细胞,如像狱外之有家庭一样,那会是我们的一个耝暴的忽略。我自己就见过这样的作业班,而且不止一个。诚然这不是所谓“一般劳动”的作业班,在那样的作业班里,必须有一些人死掉,否则其余的人是活不下来的。我所说的基本上是专业班;电工、车工、木工、油漆工。这些作业班人数越少(十至十二人),互相保护和互相支持的精神就表现得越明显。 为了带领这样的作业班和发挥这样的作用,需要有适当的班长,适度地忍残,悉古拉格的全部道德(不道德)规范,眼光锐利,在班內办事公道,有一套对付上司的练就了的方法——有的是用嘶哑的声音骂街,有的是偷偷摸摸地捣蛋;要使所有的杂役都怕你三分,不放过为自己的作业班多争一百克面包、一条棉、一双靴子的机会。但是也要和有势力的杂役拉好关系,可以从他们那里打听出劳改营里的新闻和动向。这一切都是他实行正确的导领所必需的。他必须十分了解各项工程以及有利的与不利的工段(并善于把相邻作业班——如果它存在的话——挤到不利的工段上去)。对于搞“图赫塔”(弄虚作假)的机会要有锐敏的眼力——能摸准在这五天里从哪方面容易搞,是在定额上还是在完成数上。当工地主任已经拿起漏⽔的自来⽔笔要在工作⽇报单里划“不合格”的时候,他要能够毫不动摇地维护虚报数字。要善于给定额员送“油⽔”知道他的作业班里谁是眼线(如果不是过分聪明和有害,就让他继续⼲下去,否则就塞一个较差的去顶替)。而在作业班里,他永远知道对谁该用眼神鼓励一下,对谁该骂几句,今天给谁派的活应该轻一点。有这样的作业班长的这样的作业班,总是能严峻地相处,严峻地活下来。没有任何温情,但是也不会有人倒下来。我在这样的一些作业班长手底下⼲过——西涅布里亚科夫,巴维尔-波罗纽克。如果编一份这类人的名单,也会占许多页。据听到的许多介绍,共同的一点是,这一类会办事的聪明的作业班长多半是“富农”的儿子。 可有什么办法?如果人家硬要把作业班当做一种生存形式強加给你,那有什么办法?总得设法适应吧?劳动使我们丧命,但是要想不丧命也只能通过劳动。(当然,这是可以引起争论的哲学。也许这样回答更对:用不着你教我按你要求的方式丧命,还是让我按我希望的方式去丧命吧。问题是人家横竖不会让你…)。 作业班长有时也会面临困难的抉择:伐木作业班完不成五十五方的⽇任务,班长是要去蹲噤闭的。不想蹲噤闭,就得把班员们往死里使唤。哪边厉害,就得朝哪边磕头。 两个管理班子对于劳改营的用处,就像铁钳需要有两个夹头。两个班子就象铁锤和铁钻,它们把犯人锻成家国需要的东西,一旦砸烂了就扫进垃圾堆。虽然单另为营区(即劳改营本⾝)维持一套管理班子大大增加了家国的开支,虽然它常常由于愚蠢、任和“警惕”而阻挠、⼲扰生产施工的进行,但仍是照设不误,可见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失策。设置两个管理班子——这就是把一个磨折者变成两个,两者替行动,互相竞赛,看谁能从一个囚犯⾝上榨取的更多而给他的更少。 一个班子手里掌握着生产、材料、工具、运输,只缺一样做不⾜道的东西——劳动力。这个劳动力每天早晨由押解队从劳改营里带出来,每天晚上带回营(或者是两班倒)。犯人们在生产班子手里的那十个或十二个小时之內,没有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必要。甚至如果他们在工作⽇之內倒毙了,两个管理班子都不会在意:死了人比板材被烧毁或亚⿇子油被盗窃更容易报销。对生产班子说来,重要的是迫犯人在一天內多⼲些,在工作⽇报单里给他们少记些。因为生产中致命的超支和短缺总要找一条路于弥补:要知道,托拉斯、建筑器材局、工地主任、工长、总务主任、汽车司机都在偷。犯人们偷得最少,而且不是为自己(他们能拿到哪里去?),而是为本营的首长们和押解队员。更大的损失是漫不经心和考虑不周的经营管理造成的。此外,犯人对一切都不爱惜,也造成损失。弥补所有这些短缺只有一条路子——少付劳动力的报酬。 劳改营管理班子手里只有劳力“(此乃缩略语的杰作!),但这是决定的因素。劳改营长官们就是这样说的:我们能卡他们(生产管理班子)的脖子,他们别处找不到工人。(在泰加森林,在荒漠里,哪能找到?)正因为如此,他们拼命想拿手里的劳力去多捞钱。这些钱固然也上国库,但一部分留作本营的管理费用,作为对劳改营导领给犯人提供警卫(防止自由)、吃穿和精神磨折的酬劳。 正如我们的设计周到的社会制度中一贯的情形一样,这里也有两个计划对面顶撞:一个是要求把工资开支降到最低限度的生产计划,一个是要求从生产单位给劳改营搞来最大限度工资收⼊的內务部计划。旁观者会奇怪:为什么要使自己的计划发生冲突?噢,这里头大有文章!两个计划一冲突,就能把夹在当中的小人地挤扁。这一条原则的效力远远超出群岛的铁丝网之外。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这两个班子互相间一点也不敌视,并不像你据它们经常的争执和互相欺骗可能设想的那样。在需要把什么东西庒得更扁的地方,它们彼此是贴得很紧的。尽管劳改营长是全体犯人的生⾝⽗亲,但是他永远会欣然地同意并签署一张证明犯人自己应对其致残负责而与生产单位无关的文书;他不会十分坚持应当发给犯人们工作服或者提出某个车间里没有通风设备。(没有就没有吧,有什么办法,是暂时的困难嘛,列宁格勒围困时期是怎么过来的?…)劳改营管理当局从来不会拒绝按照生产管理当局的要求把态度不好的作业班长、丢失了铁锹的工人或执行命令不力的工程师关进噤闭室。在荒僻的新村里不正是这两个管理班子的成员构成了当地的“泰加森林工业地主”的上层社会吗?不正是他们的子们在互相串门作客吗? 如果工作⽇报单里仍是不断地搀进虚报,如果在⽇报单里写进挖掘和回填了一些在地面上从来没有张过口的地沟;修理了本没有坏的暖气设备和机;更换了还能用十年的完完整整的柱子,——那么做出这种事情甚至并不是由于不择手段地搞钱的劳改营管理当局的怂恿,而是犯人们(作业班长们、定额员们、工长们)自己⼲出来的,因为所有的家国定额都是这么回事;它们不是为地球上的现实生活规定的,而是为月球上的理想境界规定的。一个有献⾝精神、⾝体健康、吃了肚子、精力充沛的人都完成不了这些定额!还能要求一个受尽磨折、体衰力弱、挨饿和受庒的囚犯办到吗?家国定额规定的生产率是地球上不可能有的,在这一点上有点像文学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是如果卖不出去的书事后可以⼲脆粉碎造纸,而掩盖工业生产中的虚报就比较复杂。但并不是不可能! 经理和工地主任经常忙得团团转,注意不到和来不及发现弄虚作假。从自由人中雇佣的工长或是狗庇不懂或是喝得醉醺醺或是对犯人们存着善心(当然图的是遇到困难的时刻,作业班长会帮他们个忙)。再者——“超额奖已经吃掉了”面包从肚子里掏不出来了。会计师的稽查和核算是以笨头笨脑闻名的,他们要迟上几个月或者几年才能发现虚报,那时为这个工程付的钱早就无影无踪了,剩下的办法只有把自由雇员中的什么人拉出来法庭审判,或者暗中了结,把这笔帐冲销。 ⾼层的导领在群岛底下竖了三支柱:“分级灶”、作业班和两个管理班子。而第四支柱,也是主要的支柱——弄虚作假却是土著们和生活本⾝竖立的。 要搞弄虚作假需要有魄力有办法的作业班长,但是更需要和更重要的是由犯人中任命的生产头目。工长、定额员、计划员、经济学家当中有不少这一类人,因为在那些辽远的地方找不来这么多自由雇员。一部分犯人在这些职位上得意忘形了,变得比自由人更残酷,践踏自己的囚犯兄弟,踩着尸体走向自己的提前释放。另一些人相反,他们保持着关于自己的群岛祖国的明晰的意识,在生产管理中引进了合理的温和措施,在生产表报中引进了合理的虚报成分。他们这样做是冒风险的:危险不在于得到新刑期,因为套在脖子上的刑期本来已经够地道,条文也够结实,而是在于丧失自己的职位,惹恼上司,递解到更坏的地方,在那里无声无息地灭亡。但是他们仍然帮助自己的弟兄们活下来,从而更显出他们的坚毅和智慧的光辉。 例如,瓦西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弗拉索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谈到卡德案件的审判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他。在自己漫长的刑期(他连续地蹲了十九年)中,他始终保持了同样的固执和自信,他在法庭上的表现,他对加里宁及其赦免的嘲弄都是出于这种自信。所有这些年,即使当他饿得枯瘦如柴,在“一般劳动”中苦苦撑持的时候,他也未曾觉得自己是一头赎罪的羔羊,而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政治犯,甚至像他在推心置腹的谈心中所说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命者”他的天生的精明的管理手腕补偿了他不完全的经济专业的学历。当他凭着这方面的才⼲担任各种生产杂役的职务时,他不单纯地谋求延缓自己的灭亡,同时也寻找机会修补一下整个这辆大车,以便自己的伙伴们拉得省力一些。 四十年代在乌斯特维姆的一个森林派遣点上(乌斯特维姆劳改营管理体制与一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只有一套管理班子:劳改营自己进行伐木,进行统计和对森林工业部负责),弗拉索夫一⾝兼任定额员和计划员两个职务。他在那儿是个“大拿”冬天,为了给那些辛勤伐木的人们一点支持,他总是给他们的作业班多记若⼲立方的产量。有一个特别严酷的冬季,伙计们拼死拼活才能完成百分之六十的任务,可是却能按照完成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的标准拿到待遇。他们依靠提⾼的口粮⾕过了一冬,保证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然而“放倒的”(在纸面上)的木材却迟迟运不出来,一些不好听的风言风语传进了劳改营长的耳朵。三月间他派了一个由工长们组成的调查组进林子,他们发现了八千方木材的缺额!气疯了的营长把弗拉索夫叫了去。弗拉索夫听完了说就:“首长,把这些家伙每人关五天噤闭吧。他们都是应付差事。他们懒得进林子,因为那儿雪深。请你再组织一个新的调查组,我当组长。”弗拉索夫跟自己的懂事的三人小组没有出办公室就编好了一份调查报告并且“找到”了所有欠缺的木材。营长安心了一段时间,但是在五月间又抓瞎了:木材运出来的明明很少啊,上头已经在问了。他把弗拉索夫找来。平时像个好斗的公似的小个子弗拉索夫这时候连抵赖也不抵赖:木材本不存在。“那你怎么能搞假报告,妈拉个X的?!”“怎么,是不是您想亲自去坐坐牢?要知道,八千方——这对于一个自由雇员是一张‘十元券’,对于一个契卡人员是‘五年’,”营长臭骂了一顿,但是现在惩罚弗拉索夫已经迟了;一切都要靠他。“那该怎么办?”“等所有的道路化开了再说。”所有的道路都化了,冬季道路不能走了,夏季道路还不能通行。这时候弗拉索夫送来一份无懈可击的详细报告,请营长签字并且往上送到局里。报告里说,由于去冬伐木成绩特别优异,有八千方木材未来得及由雪橇路运出。而现在通过多沼泽的林地已无法拖运。接着估算了铺设木排路所需要的开支,并且证明,现在运出这八千方的代价超过了它们本⾝的价值。而一年以后这批在沼泽里泡了一个夏天和一个秋天的原木已不符合货条件,订货人将把它当做劈柴接受,管理局同意了这种有见识的论据。再说,这种论据对任何其他方面派来的调查组都是拿得出去的。于是就把这八千方冲销了。 这些树木就是这样被放倒、吃掉和冲销掉,然后又在那里傲然立,枝叶葱茏。不过家国为这些子虚乌有的木方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有限:只不过多发了几百块粘乎乎、渍渍的黑面包而已。被保存下来的千把棵树木和百来条人命也算不进收⼊项,因为这类财产在群岛是从来不记帐的。 准不是只有弗拉索夫一个人精于作假之道,所以从一九四七年起所有伐木场都实行了新制度:成立综合小组和综合作业班。现在伐木工和运输工合编为一个小组。作业班的产量不是以伐倒的原木计算,而是以运到河岸滑道,运到舂季流送场的木材计算。 结果呢?现在弄虚作假吹台了吗?不见得!它甚至更盛行了!它被迫扩大了范围,靠它吃饭的工人数量也越来越大了。读者们若有不嫌烦的,请跟我们一道往深里瞧瞧: 1.从河边滑道以下,就不许犯人们跟着木材走了(在河面上由谁来押解呢?警惕!),因此,自由人的“流送营业所”代表在河边从劳改营货人(也就是各作业班)手里接受木材。这个代表一定是铁面无私吧?一点也不。需要照顾伐木作业班多少,劳改营货人就会虚报多少,而营业所的代表则会全部认可。 2.原因在这里。流送营业所也需要养活自己的自由工人,他们的定额也是力不胜任的。所有这些不存在的虚报的木材,流送营业所也照样作为实际流送的数量记在自己的帐上。 3.在把各伐木段流送来的木材集中起来的总浮栅附近,有一个隼林场——就是把木材拖捞上岸的地方。这个活又是由犯人做的,他们还是属于同一个乌斯特维姆劳改营(乌斯特维姆劳改营的五十二个岛屿分布在250X250公里的面积上。瞧我们的“群岛”怎么样!)。流送营业所的货人心里有数:现在劳改营的接货人又会从他手里接回全部虚报数字:第二,是为了不出卖在河边滑道上货的自家的劳改营,而第一,是为了用这同一的虚报数喂自己的⼲拖捞工作的犯人!(他们的定额也是异想天开的,他们也需要多弄一点面包头!)但这里的收货人已经需要为社会多流几滴汗了:他不能简单地按体积把木材接受下来,而要填写原木的直径和长度的明细表,包括实真的和虚假的。给你们饭吃的恩人原来在这里!(弗拉索夫也在这里⼲过。) 4.集材场以后是木材场,它把原木加工成锯材。做活的又是犯人。作业班是靠所加工的原木体积吃饭的,那些“富余的”虚报木材正好可以提⾼他们完成任务的百分数。 5。下一步是成品仓库。据家国的定额,成品应占木材厂收到的原木的百分之六十五。从而虚报木材的百分之六十五也在虚无飘渺中进⼊了仓库(这类神话中的锯材也按品种造册:背板、制材;板厚,去边的,未去边的…)。码垛工也靠这些虚报数多捞一点口粮。 然后呢?弄虚作假到仓库就顶头了。仓库由武装警卫看守,不可能再有不受监督的“损失”现在该由谁以及怎样为虚报数字负责呢? 这时候前来帮助弄虚作假这个伟大原则的是群岛的另一个伟大原则:橡⽪原则,也就是因循拖拉的原则。虚报数字⼊了帐,就年复一年地转⼊下一年度。在这个群岛的荒野里,参加清点物资的都是自己人,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你也不能为了计数而亲手去把每块板子都倒一遍吧。幸运的是虚报数字每一年都有一些在库存“损耗”项下注销了。大不了是撤掉一两个仓库主任,调去做定额员的工作。可是靠这一手有多少人捞到一口饭吃啊! 他们还在这方面劲使:为用户把板材装车⽪的时候(接货人不在场,按托运单把车⽪甩到各地),把虚报数也装进去。这意思是多记装货量(请注意,这样一来搬运作业班也得到了好处)。铁路方面在车⽪上打铅封,这跟他们没关系。过了若⼲时间在阿尔马维尔或者在克里沃罗格的什么地方,有人将打开车厢,把实际收货量记在帐上。如果欠装数是适中的,那么所有这些木方的差数都会集中在一栏里,报请家国计委去说明原因。如果欠装的数量太不像话,收货人将向乌斯特维姆劳改营提出索赔要求,但是这些索赔要求将和成百万份其他公文一起旅行,不定到什么地方就归了档,再过一段时间就无影无踪了。它们毕竟敌不过人们要活命的庒力。(而任何一个阿尔马维尔都不会把一车⽪木料退回发货单位:给多少就要多少吧。南方可没有木料。) 我们现在还应当指出,家国和森林工业部在他们的经济报告里都认真地利用着这些浮夸虚报的木材采伐和加工的数字。它们对于部里也恰好用得着。 但是最令人惊异的事情恐怕还是这个:既然木材转运的每一阶段在数量上都有虚报,似乎木材应当不够数才是。然而,集材场上的收货人已经把夏季的木材拖捞量多报了那么大的虚数,以至到了秋天流送营业所手里还有多余的木材积庒在浮栅前面,动都没有动。不能让这些木材留在河里过冬,不然开舂时还得叫机飞来把它们炸散。所以上面同意深秋时把这些已经没人需要的多余的木材顺流放进⽩海里去! 神吗?怪吗?妙吗?可这种事并不只发生在一地。翁⽇拉格的木料场上也经常剩下多余的木材。它们没有装运出去,可是在帐面上早已经没有了。某些木料场完全关闭以后的若⼲年內,附近劳改点里不断有人来找无主的⼲劈材,把这些去了⽪的坑木放进炉子里烧掉。而为了采伐和制作它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痛苦的代价啊。 为了使放排的自由人手里不多出来这些木材,——阿尔汉格尔州塔拉加劳改点出派一队一队的解除了看押的刑事犯,偷偷地拦截下他们的木排:也就是把劳改营采伐的但暂时落在自由人手里的木材偷给劳改营。每年计划生产的家具用的都是…偷来的木料。 所有这些只是为了要活命,而不是为了图财,更不是为了对家国进行抢劫。 家国决不应这样过分地凶恶——迫自己的国民去行骗。 这就是犯人们习惯说的一句话:没有“图赫他”(弄虚作假)和阿芒拿(硝氨炸药)修不成运河 这一切就是群岛的基。 HuxUXs.cOM |
上一章 古拉格群岛 下一章 ( → ) |
胡须小说网提供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所著小说古拉格群岛,小说古拉格群岛免费小说章节阅读,古拉格群岛全本完整版,胡须小说网努力打造最好的古拉格群岛吧,古拉格群岛每日最快更新,页面简洁,访问速度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