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须小说网提供邓洪卫所著小说大三国的小人物在线阅读。
|
|
胡须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三国的小人物 作者:邓洪卫 | 书号:49743 时间:2020/2/8 字数:5641 |
上一章 第47章 附录(全书完)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作家的三国:我与吴宇森的不同(刘磊) 邓洪卫,生于1972年,江苏响⽔人,国中小小说金⿇雀奖得主,2005年度国中小说学会上榜作家,已出版小小说集《飞翔的草帽》《大鱼过河》。现谋事于盐城某行银。 “许攸跟曹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叫曹‘阿瞒’,‘阿瞒’是曹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家国。曹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以上文字摘自邓洪卫的小小说《同学》,这篇小说获得了《小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佳作奖,还被作为范文选⼊了人教版课标本。 邓洪卫创作了近百篇三国题材的小说,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特别是小人物的另类人生,有《同学》《邹氏》《胡车儿》《吕布》《于噤》等。由此,他被称为是“改写三国”的人。 邓洪卫笔下的三国故事,是在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那些“三国时代”鲜活的面容,在众多的蛛丝马迹里,寻找“格即命运”的因果关系。 邓洪卫对三国的喜爱缘自⽗亲,他的⽗亲是一位朴实的小学老师,从记事起,⽗亲就常常对他讲一些“三国故事”五年级的暑假,邓洪卫用捡废品攒的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 多年以后,邓洪卫在县城做了一名行银职工。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创作了“三国系列小说” 这么一个“三国专家”看过电影《⾚壁》会有什么感想呢?邓洪卫其实一直不敢看《⾚壁》“我深爱三国,我怕真的是烂片,看了会损害我心目中的三国!”不过机缘巧合,他在南京开一个会,晚上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是看《⾚壁》。 刘:您看了电影《⾚壁》,吴宇森刻画的三国人物是否令人満意? 邓:这里面没有我最満意的角⾊,如果硬要说有,我觉得曹的塑造还算可以。曹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奷雄的形象,而吴宇森给了我们生活化的曹,他可以跟部将开玩笑,谈笑风生,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狡黠,笑得坏坏的,他因为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对着一个女人的画像情意绵绵、朝思暮想,使他走下了政治家的神坛,成为一个⾎⾁丰満的正常人。当然,这是西方特洛伊战争的翻版。但细看看,还是能理解。历史上的曹有过许多女人,如刘夫人、丁夫人、卞夫人、邹氏等,这人喜女人,但毕竟是政治家,对女人不应该太钟情,但一旦看上哪个女人,就什么也不顾了,比如攻下宛城可以纳下降将张绣的婶子邹氏,最终因此羞反了张绣。这一点,曹应该是欠考虑。所以,政治家也是人,有点冲动、犯点错误也不是没有可能。《⾚壁》里很多人物都是失败的,关羽、张飞、小乔、孙尚香,都让人啼笑皆非,与我们心目中的三国人物相去甚远,这些人物的变味,使影片的审美品位一落千丈。 刘:吴宇森颠覆了传统的三国,《⾚壁》里哪一处颠覆成功了? 邓:真正让我信服的,没有。不过有一个镜头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周瑜给小孩纠正笛子那段。这是一个符合历史的周瑜,又能起到舒缓战争的作用。颠覆传统的三国不是不可以,但得有个度,要能让人接受。同时,要谨慎小心。里边编排的情节都太肤浅。这样不如不改,改了反而不好。我们所见过的各种形式的三国,比如评书(有袁阔成版、单田芳版、连丽如版)、84年的电视剧,都没有大改,基本上忠实原著,因此还比较成功,观众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 刘:吴宇森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三国?他是否做到了呢? 邓:吴宇森似乎想拍一部正片,他曾说,《⾚壁》是他关于国中故土情怀的梦想,他想通过此片让西方更了解国中。但他好像很怕西方人看不懂,于是舍弃了许多精彩的章节,编造了一些无厘头情节,过分使影片西化、乐娱化,最终让西方了解到的只是一个浅层的国中历史,三国的精髓却一点没有表达出来。其实,现在的《⾚壁》更应该是一部商业大片,因为它有更明显的乐娱倾向,而且是很浅显的乐娱。这样的大片,应该有一些三国历史、文学顾问之类的人来把关,这样就能避免一些错误。 刘:您的小说也是在改写三国,那您和吴宇森有什么区别? 邓:我写的介乎历史与戏说之间。我更多是追求历史人物的本相,捕捉他们的细枝末节,注重他们的格和命运、情感等偶然及必然因素的相互关联,另外让人物和故事更接近现实和大众,好读,耐读,不生涩,即一方面有历史的厚重,另一方面是现实的观照。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割裂。三国不是不可以改,去创新或重新演绎一些情节,但要按照人物格命运合理地改编,千万不能改得太随意。因为三国有它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史学价值,这是任何一个年代所替代不了的。三国就是三国,三国人物的还是扎在三国的土壤上,不能随意篡改。重写三国需要严谨,把握好一个度,即历史和戏说的度。 吴宇森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改得太浅了,没有改出內涵来,脫离了三国志或演义,也脫离了观众,所以弄得懂三国的人不买账,不懂三国的人也不买账。 刘:《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处于什么地位? 邓:从小说艺术角度讲,《三国演义》其实是比不上另外三部的。三国过于写实,偏重于宏大叙事,对细节、人物挖掘不够。后人学写小说技巧,恐怕还是应多读《红楼梦》《⽔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可以教你怎样描写抒情、刻画人物,还有想象力。但三国里有着国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这是另外三部替代不了的。我更偏爱三国。 刘:近些年形成的三国热,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似乎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著作。三国的魅力在哪儿? 邓:三国的魅力在于它的宏大叙事,在于他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虽然写战争,但三分归晋,最终一统,寄托着劳动民人希望统一、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另外里面的许多人物,比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作为明君、贤相和良将的化⾝、忠义的代表,他们⾝上有国中老百姓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所以能长久地活在民人群众心中。再者,三国內容丰富,內涵深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商人、军人、文人,各阶层的人都能看出别样的“三国”所以能经久不衰。 刘:您最喜三国里的哪个人物? 邓:我喜的是一个小人物,贾诩,魏国的谋士。这个人很智慧,他虽然没有其他谋士如诸葛亮、郭嘉、荀氏叔侄那么出名,但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立体感。他的格特点、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有很強的研究价值。他保过几个主子,做过一些出格的事,但最终还是稳定下来,得以善终。如果把他拉过来研究,可以写一部长篇。 《新三国》置公众情感于何处(邓洪卫) 《新三国》电视剧已经热播了快一半,观众的骂声有增无减。《新三国》从一开始开拍,就注定了被骂,只是没想到,被骂得这么狠。 我觉得,《新三国》被骂,主要是其主创者们错误地估计了观众的欣赏⽔平。 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已深⼊人心。观众对这部名著是有着极深厚的感情的。从连环画到评书,到戏曲,到老版三国电视剧,其创作者们都相当谨慎,所以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受到一致好评。这跟他们照顾到公众情感,忠实于原著是分不开的。那么,是不是拍《三国》就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我觉得不是。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全新的《三国》。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从已经看过的《新三国》剧集来看,改编的力度相当大,只是改得太随意了,该改的地方没改,不该改的地方改了。⾼雅的事给整庸俗了。 首先是情节方面。情节是可以再创造、再组合的。关键是创造得合理,组合得精彩。《新三国》在情节改编上是不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原《三国》中经典的部分改得不经典。比如说,温酒斩华雄。原著中,斩华雄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场战上的打斗描写,却用大篇笔墨描写帐中诸侯的神态、表现,显得非常含蓄,这也是评论家们一直所极力推崇的,是三国里写打斗最具艺术特⾊的段落。老版三国继承了这种特⾊,用大量的画面极尽渲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新三国》,拍得很实,完全毁坏了原有的艺术审美。青梅煮酒论英雄,原著和老版都很含蓄,场面也恢弘,《新三国》却拍得很直⽩。官渡之战,重在表现两方主帅的决断与争斗。袁绍拥有众多的忠义智能之士,他们都给袁绍献过良策,而袁绍不听,正因为此,才更加凸现了袁绍的格悲剧。而新版却用那么长时间来描写正面场战厮杀,再用大量戏份来表现田丰、许攸、郭图等的争斗,一会儿是君子,一会儿是小人,层次混,失去了感染力。第二是把一些无厘头的东西随意硬塞进来。曹已逃离京城,偏要让吕布去王允府中搜查,安排他初见貂婵。我不是反对吕布跟貂婵提前见面,我是反对把他们的提前见面安排得那么假。《新三国》为了弥补原著中孙吴方面戏份单薄的缺憾,安排了孙权以神童的形象提前出场。这本来是好事,但也是因为戏份安排得太生硬太假而让人忍不住笑场。第三就是随意删除了一些精彩的情节。桃园结义不到一分钟,没有曹撒泡尿的时间长。战濮、战宛城、博望坡、连环计等那么重要的章节,都被舍弃得⼲⼲净净。 其次是随意改动人物。近年来对三国的研究深⼊,思维开阔,三国人物的格已不再是以往的孤立,而是多面。《新三国》完全可以借鉴,使之更为丰満、立体。事实上并非如此。原著中很多丰満鲜明的人物,被新版改得很平⽩。曹,那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陈建斌的演绎下,怎么越看越像泼⽪无赖土匪山大王,这样的气质如何赋得《观沧海》《短歌行》?张飞,应该是既勇猛无敌,又可爱豪慡的一位将军,在《新三国》中讲出的话来耝鲁没逻辑,成了李逵和八戒的混合体。田丰,政治、军事上都很有见地,特点是刚而犯上,到了新版中就是个小瘪三,尽给袁绍添,把一些错误决断加给了他,使他的杀自变得很苍⽩。这样随意改动人物的地方太多。改得好也就罢了,关键是改得更加浅薄单一,不合情理。第二就是随意加人物。温酒斩华雄时加了一个刘三刀,孙坚回江东时加了一个范进下书,都被当作笑话被贴在网上。加这个人物这些情节能推动剧情发展吗?不能。只增笑耳。第三是删除重要人物。原著中许多重要的人物,都被删得无影无踪。贾诩,非常有特点的人物,一个字都没提。二荀只有一荀。勇冠三军的典韦也没了。郭嘉虽然后来出现了,也跟个木偶一样,面无表情。其实原著中许多人物是耝线条的勾勒,给《新三国》以非常大的可供挖掘的空间。可惜《新三国》没有珍惜这些资源。 台词设计过于随意是《新三国》的又一致命之处。原著的语言风格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人物对话则表现为简洁精练、气势充沛。老版三国保留了这种风格,虽然有些地方略显生涩,但观众倒是乐于接受。《新三国》在推翻原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台词,几乎完全用了⽩话文的做法,着实让观众倒尽胃口。 不仅如此,《新三国》设计的台词错误百出,颠三倒四,让人难以容忍。董卓自称咱家,让人觉得他是太监。小校进帐⾼喊祸事了,感觉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张飞大叫,大哥做盟主,二哥做副盟主,仿佛在梁山⽔泊。侍者一口一个主子爷,让人感觉置⾝于清宮之中。董卓对王允说,王允你这是金屋蔵娇啊。公孙瓒对曹说,天下谁能不识君。曹说,生当人杰,死亦鬼雄。深⼊人心的“温酒斩华雄”在《新三国》中莫名其妙地众口一词“杯酒斩华雄”不知道编剧这样改编是何意?是否受“杯酒释兵权”的影响。作为经典名著、史诗巨片,万众瞩目,出现这么多谬误,真是误人弟子。可以看出主创人员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编剧本没有经过斟酌,演员也没动过脑子,导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演员的台词也极啰嗦,心机很深的枭雄刘备和奷雄曹,两人一见面就开始掏心窝子,大段大段的表⽩,极大地损坏了人物形象。其实,这些人物,只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够让观众心领神会了,何必说那么多废话,完全把观众当傻子。其实傻的只是编导,观众什么都明⽩。傻编导设计的台词完全可以把本来明⽩的观众给绕傻了。 《新三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说了。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们错误地估计了观众的欣赏⽔平,严重地忽略了公众情感。忽略公众情感的原因,就是主创者们对三国没有⾜够的感情。没有⾜够的感情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平有限,判断力有限,本不懂三国。首先是编剧不懂三国。他对三国历史及《三国演义》的內容并不了解,也没有任何感情。如果有感情的话,他不会这样随意篡改当中的经典人物和细节,而生硬地加⼊那些与主题及人物格相去万里的细节。第二是导演不懂三国。导演⾼希希是一个颇具才华的导演,可他不懂《三国》,所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能把曹的《短歌行》说成《短行歌》。他在《新三国》的理念判断上严重失误,审美品位严重偏差。他用言情剧的方法来演绎《新三国》,当然是吃力不讨好。第三是演员不懂三国。《新三国》中的演员,大都是青舂偶像派。他们是否读过三国,还要打个问号。让缺少文化底蕴的他们以青舂的姿态来理解三国厚重的角⾊,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三国第一英雄吕布的目光永远那么含情脉脉;小霸王孙策尽管是耝着嗓子说话,却仍然像个⽩面书生;张飞只能像李逵,貂婵只能像村姑。陈建斌只能匪气十⾜,毫无文化蕴味。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努力,耗时五年、耗资上亿的《新三国》,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骂声如嘲的平庸之作。这让人怀疑他们耗时五年时间,都在忙些什么?耗资1亿多,都花掉哪去了? 哪怕是花几个月时间去打磨一下细节,把台词顺一顺。或者花个几十万,找几个历史专家、文学专家来把把脉“顾问”一番,甚至找一些三国们诚心问计,也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 可是没有。于是,上亿巨资倾刻间灰飞烟灭,一部“史诗巨制”都付笑谈中。 HUxUXs.COM |
上一章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一章 ( 没有了 ) |
胡须小说网提供邓洪卫所著小说大三国的小人物,小说大三国的小人物免费小说章节阅读,大三国的小人物全本完整版,胡须小说网努力打造最好的大三国的小人物吧,大三国的小人物每日最快更新,页面简洁,访问速度快。 |